为了稳住雷纳托,答应第一继承人还是他,养子只继承他个人财产,当时艾米尔已经没什么私人财物了,都用在了兴国上了。
一个连老婆都没有的人,不存私财,这样一个领袖谁不追随?他在自己的领地上人气很高,只要他站在城墙上,身披紫袍,身后悬上双头鹰的旗帜,臣民都在欢呼;我们愿为信仰和祖国而死!让我们为上帝和教会和我们的皇帝陛下而死!”
就像当年君士坦丁十一世迎战奥斯曼大军的那份架势,仿佛时光又回到了当初。
也就是说大战将至,这一次谁都没了退路。
作者有话说:
第22章 22 后续大纲 在总攻面前装逼的人,今后是要遭报应的,洗干净屁股吧。
俗话说情场失意,事业有成不是?为什么攻三最后还这么惨?因为他得到另一份感情,这事不管他乐不乐意接受,那好歹也叫情结不是?
刚开始时大获全胜,苏丹派离他最近的小王子去镇压,小王子有自己的军,苏丹又给了他战无不胜的禁卫军助阵,照理说应该旗开得胜的啊?结果他傻逼硬是宁为玉碎,死攻艾米尔花了大价钱建的堡垒,里面人家物质充沛,饮水又足,城前战壕齐全,难攻不破。
他挖地道想要进城,结果被特瑞斯打的悲惨不堪,特瑞斯拿豆子放地上,看那里在滚豆子,就知道敌方在哪里挖道,直接对接地道杀他个片甲不留(抄袭维也纳保卫战)
特瑞斯和艾米尔守城,另外一部分人出城埋伏,还未等小王子攻下,就被维塞的海盗杂牌兵和沙俄助军从山头上一扫而过。仓皇逃跑的他丢盔弃甲,把很多军用资源拱手送给了艾米尔,攻三城门一开感动的五体投地,苏丹对他真好,大老远的送了这么份大礼给他补充物资。
当然小王子回去之后自然是吃不了兜着走,苏丹二话不说就把他给革职查办,众臣一看,伴君如伴虎再怎么宠,做错事结果都一样,苏丹一点私情都不留。
这么一战之后艾米尔骄傲的小尾巴翘到天上去了,他还写信调戏苏丹,感谢他对敌人的仁慈大方。气的苏丹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抓来好好调教。
此事未了,这点大家都很清楚,所以艾米尔还不分昼夜的在备战,他毕竟要斗的是大奥斯曼帝国,持久战对他不利,他要引苏丹亲征,途中埋伏。活捉苏丹比他签署停火协议,然后承认他独立国家的地位。
而苏丹那里其实也有动静,他开始买通艾米尔身边的人,擒贼先擒王,鹿死谁手,尚无定论。
不幸的是有人被苏丹买通出卖了艾米尔,害的他被困城内,四面楚歌,大家劝他先退到城外,留住青山。
万般无奈他就先带着人马突围了,而城内必须还得有人守,哈撒是主将他就留下来了。就在艾米尔要离开城墙时,特瑞斯回头顾了一眼哈撒,于心不忍,出于义气也就在混乱中再度闯进了要关上的城门。对着自己的父亲说,告诉维塞自己很爱他,要是回不来了,望他找个值得他爱的人,别惦记他了。
哈撒没想到特瑞斯会再度站在自己面前,激动的难以言喻,什么都没说上前两人紧紧拥抱,特瑞斯算是生死与共。
其实按兵力来看迟早要破,驻军简直是送死,是场恶战。
明明知道死路一条,特瑞斯还是义无反顾,闯入城中与他们一起死守。
艾米尔察觉特瑞斯已经不在时,望见他站在城墙上,他不能辜负众望,他要去求救援。
沙俄那里太远,根本来不及,只能去求附近的诸国。
城里的人马最多只能撑上两周,他必须在两周内说服别人帮他。
维塞的人还太少,又是杂牌,只能打些游击,他与维塞告了珍重之后就往下游埃及亚历山大那些地方跑。
他去求人,大家都以为他已山穷水尽,都独善其身不愿冒犯奥斯曼帝国,不借兵于他。
这些日子里他受尽冷眼,但还是契而不舍,因为众人都盼着他解围,不能将他们置之不理。
最后有一个人主动跑来说愿意借兵于他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那个人便是波斯人的那个将军,而人家现在重权惟握比自己家君王还大。
他这个人一生就败给过艾米尔一人,自然耿耿于怀很不乐意。
他提的要求很苛刻,就是要艾米尔给他征服一次,这也算是把面子挣回来了。攻三很不能理解他们这些波斯人的想法,但也别无他法,只能硬着头皮答应,但前提是先解围。他说话算数绝不抵赖,并将自己佩剑给了对方作为信物。
将军出发之前要个头金,就是让艾米尔给他口交一次,攻三为了救人也就照做了。
这可是艾米尔第一次给人口,而且对方还硬要他吞精,可想而知有多难受。
这样之后他俩还要和睦相处,装作什么都没发生,将军的存在无时无刻提醒他等战打完了该付出代价。
原本哪,的确是艾米尔的一劫,但最后将军却放过了他,不要那个报酬了。
这事是怎么回事哪?听我细说。
艾米尔回城途中还是遇上了苏丹的禁卫军堵截,他们武器精良,波斯人这里只有弯刀和弓箭,人家那头可是用着先进的火枪加农炮。
一开始节节败退,结果艾米尔看了一下地图,自己去查了一下地形,第二天就让人把阵营布到山坡顶后,然后存心放风(就是派人带密函,存心被敌军截获)
苏丹一开始不信,然后让人察了军情,艾米尔的确在山头等他,当时的地图只有地标,没有山的高度。山很窄,地图上看上去不高,于是苏丹大军就中计了,苏丹下令布阵,谁敢不为?即便知道山高也不敢违背。这就是独裁的弊端啊,他们把加农炮都搬到了山脚下,要攻上去。